我与春天的距离,只有一床之隔?
我与春天的距离,竟因脚步太沉?
我与春天的距离,是烦恼过多?
(相关资料图)
第一幕:清晨·想读书·但在床上
春天不是读书天?
清早初醒,昏昏沉沉,温暖的被窝吹起号角。再睡个回笼觉?让春天在混沌中离去?不,我不要这样的春天。
趁着梦未醒,拿起一本小书,与“诗人十四个”一起去春游。
春山暖翠图恽寿平 清
从“只有投入没有旁观,投入则堕为沉溺”的王维与“只有旁观没有投入,旁观则成为逃避”的李商隐读起,跟随他们的诗一起游春山,体会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诗之生命与人生态度;
下山,遇到“写孤独而有充实之趣”的陶渊明与“写热闹却有孤独之感”的辛弃疾,感受稼轩居士是如何将自己心中的陶渊明幻化作一股力量,在自己十几首提及陶渊明《停云》的词中,展露着自己对落尽尘埃、无涉世事这种生命体会的无能为力;
春日怎能不赏花,春兰如何?快看陈子昂与张九龄那宛如跨越时空合作的《感遇》,前者写幽兰,遇春天则勃勃生机,而想到秋天一来,便是“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他写出的那份生命凋零的悲哀,竟预言出了自己的人生;后者写兰花在春日的繁茂与桂花于秋天的皎洁时,感叹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为何要在春日想到秋日的衰败,即使如此又如何……
兰花吴世贤清
你千万不要对古诗词有着惧怕的心理,即使你并不熟悉如何去读一首诗、并不懂得那些专业的语言也没有关系。翻阅《诗人十四个》,你会分不清到底是自己带着现代人的情感体验穿越回过去,还是“诗人十四个”在你读到他们的一瞬间,闯入了你的世界。黄晓丹老师更是趣味性地将这些“高不可及”的大诗人赋予了很多现代意义:你想不想知道陶渊明与辛弃疾的MBTI性格?李商隐诗中的一只莺鸟又是如何与加缪笔下西西弗斯式的英雄主义产生呼应?你是否曾从李白的诗中感受到郁达夫的小说与王家卫的电影中的春风与暧昧……
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作者认为陶渊明属于INTP,辛弃疾介于ESTJ和ESFJ之间,你认同吗?
如果你也疑惑古典文学是否得以成为生命的支撑,给予生命温存的慰藉,那么便再用那句曾影响黄晓丹,也影响她的老师叶嘉莹的话语与你分享,“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
《诗人十四个》
黄晓丹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馆藏地:首图B座三层文学图书馆、B座二层新书刊
索书号:I207.2 /275
第二幕:午后·想去花园·还是在床上
春花易逝,青春难留
暮色将至,昏昏沉沉,由于不愿目睹花色变暗,便想提前闭上双眼,关闭心灵。因此春天离我远去,但,我偏不要这样过春天。
邀请你来到花园,不过这个花园有些奇怪,花中有诗,诗中有花,细看花叶,分不清那是被诗做成的花,还是花儿变成了诗歌。
伏尔泰曾说,我们必须培育自己的花园。有一个诗人,便是这样度过她的人生,将她的文字与园艺相互成就,将她的年华与天赋,毫无保留地交付给诗与花,离群索居,安处花园,埋头创作。她就是现代主义诗歌先驱之一、美国传奇诗人狄金森,即使你不熟悉她,也一定能被“我本可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所触动。
艾米莉·狄金森
《狄金森的花园》不是一本诗集,而是一册“园艺书”,当然也不仅如此——书中介绍到狄金森的“几座花园”,有她亲手培育花草的真实空间,也有她在诗与信中以花卉作为行动与情感象征营造出的想象园地,以及狄金森试图超越现实束缚,欲用恳切炽热的言辞设想的天堂花园。
她的“与世隔绝”以及对花与诗的执着,或许在外人看来就如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用现在的话来说,难不成她就是超级“宅女”加“社恐”?
今日狄金森的花园,草夹竹桃与石竹成行
但她的诗歌与花给予她无限的生命力,使得在她走后,她的枝繁叶茂开始滋养着更多人,当上千首诗重回地表,萌芽开发,她用生命描绘诗篇:
造一个草原要一株苜蓿加一只蜜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一个梦。
要是蜜蜂少,
光靠梦也行。
《狄金森的花园》
[美]朱迪丝·法尔著
卢文婷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幕:夜幕·思考人生·还还还是在床上
春天的痛苦,比冬天来得更猛烈?
夜幕降临,昏昏沉沉。愁绪苦闷,才下眉头更上心头。难不成正是春季抑郁症?因此春天离我远去,但,我偏不要这样过春天。
翻开书,有个老先生,犹如一位老友,耐心听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再语重心长地为我们解忧。
如果你说愁啊愁,他绝不会从“哲学辞典”里拖出“厌世主义”“悲观哲学”等字样来应付你,他只是这样告诉你,“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天地广阔,顺应自然,以行动破忧愁;
旧时的后门大街
如果有一日你游走在北京的街头,面对宽广的街道,稠密的人流,倍感孤单,他会和你分享1936年甚至更早的时候,他是如何与“偏僻、阴暗、湫隘、局促”的后门大街成为朋友;
《万事只求半称心》的书中插画
不论你是小孩还是大人,是在为学业或事业而烦恼,他便给你来上一口如诗的苦药——“这个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一个人如果想以寄生虫的心习,去侥幸获取只有勤劳蜜蜂所能获得的花蜜,他终究必归自然淘汰……”
夜渐深,你想要与他谈人生?他如此答复,“生活就是为了生活,别无其他目的。”只要你去看春日里的蝴蝶与鸟儿,你便知道这绝非一种颓废的人生观。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从丰子恺的画到园中的一棵古松,从友情到人生如戏,从耳畔、目光中的艺术到俗世的点滴,朱光潜将他的所行所思,毫不吝啬地与你我分享。他站在了“好为人师”的对立面,是一位颇具孩子气的老者,你虽可能从未听过他讲话,但他的关怀与因关怀而起的丝丝焦急,好似从字里行间蹦脱出了声音,并非谆谆教诲、待你改过,而是娓娓道来、浅说着他习得的道理。
《万事只求半称心》的书中插画
《万事只求半称心》就是这位老友送给我们的春日礼物,特别是深夜苦楚之时,读上两篇,合眼寻梦。
《万事只求半称心》
朱光潜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但愿你,
明日醒来神清气爽,一跃而起,漫舞春天!
祝大家周末愉悦~
关键词: